写完这篇文章后发现有点长,但不想删减。分别聊聊有关情商,生活中的争取,他人的评价,期望值,四个主题。全文40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情商
我觉得人类很伟大和智慧的一点,是发明了语言和词汇,同时也很无知的赋予了它们一些固有的定义。近些年人们常常提到一个词:情商。搜索引擎会给你一个固定的描述,什么是情商,搜一下。然而每个人对情商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一直不认为情商在一个人身上是一个稳定不变的数值,在我看来它是波动的,一个人在这一时刻做出了所谓高情商的行为,在下一时刻很有可能就与之背道而驰。我能够想到的稍微贴切一点的衡量,可能也就是将一个人所有高情商行为和低情商行为放在一起长期看它的波动是否相对平稳。然而高与低不过也是我们每个人所赋予的定义和标准,如同正面与负面,悲伤、愤怒、痛苦、虚无,充实、欢乐、欣慰、自信。
如果一定要有情商这么一个词的话,我觉得它是很私人的一个东西,它是没有衡量标准的。
让我深有体会的是,我曾经大概是只会与理性的自己共处,因此较早认识我的人都感觉我很理性,但我同时也是很感性的,只是年少时候反而不太会表露。直到快三十的年纪,离开了公司,逐渐专注于创作后,我才更加能够与自己的感性共处,也更加能够感受到自己丰富的情绪。
很多时候,人们说要与情绪和平共处。我后来觉得,其实能够与情绪共处就好,至于是否和平,不那么重要。我是做不到任何时候都与情绪和平共处的。我的很多创作灵感,其实都来自于情绪碰撞的瞬间。也有很多艺术家,与自己的情绪在水深火热中相处,他们享受着大喜大悲,创作出灵魂交融的艺术作品。
所以如果你喜欢,在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你可以和自己的情绪狂野地共处,平和地共处,只要自己享受就好,不用按照世俗的定义来规范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估计都听过这样的话:“这个人情商很低/高”。在我看来,如果情商有高低之分,那么遇事遇人急于给出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行为举止,是我认为的低情商表现。不过我相信很多人只是当下图一个爽字。
朋友问我,你觉得自己是一个高情商的人吗?我通常给不了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能开玩笑地说,这一刻我觉得是在及格线之上的,但我也有不及格的时候,呵呵。我反而觉得这样才更像一个有温度的人,很可爱。
争取
我不是名人,但却有一种自带吸引力体质,随便往哪儿一站,都会被周围的人多看几眼。父母从小和我说生命守恒定律,所以我一直相信,人们在这里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在另一个地方收获,反之亦然。同样,人生中你面对多少赞美和欣赏,就同样会面对多少诋毁和嫉妒。
这种自带吸引力体质,给我带来过比很多人多的便利,也给我带来过同样多的难题。有时候在不经意间吸走了别人渴望的东西,但并非本意,事后收到一些人的反馈才后知后觉。也结识过很多发自内心相互欣赏相互照耀的人们,久了会理解到,这是同不同频的内在磁场。
我以前很抗拒成名这件事,不喜欢被放在聚光灯下注视着,和我爱自由的本性有关,也正因为此,年轻时候看似推掉了一些机会,现在想起,也是内在与外在相碰撞的过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前两天公司团队里一个干了蛮久的同事离职,我因为人在国外,隔着手机和她告别,她最后和说我,“hong姐,我一直很想和你说,有些时候我觉得你不够狼性,都不去争取你应得的东西,我有时候为你好不公哦。”我有些惊讶她会和我说这么一句话,但倒是挺认同不够狼性这个形容。
其实我去衡量一个东西值不值得去争取之前,会想一下自己和对方各自的需求度,类似英文里有个词叫Enjoyment level,如果一个东西另外一个人特别想要,而我又没有那么需要,那就给需要的人。同样,如果一个东西我特别需要,那我一定会尽全力去争取。只不过现实生活中我特别需要的东西不多,往往都不是物质名利上的,所以给人感觉好像我放荡不羁爱自由,从来不去争什么。
前几年让我彻底离开互联网行业而专注创作的契机,也是我向内探索自己的过程。商业终究是战场,想要带好一个团队,你首先需要有非常强的好胜心,极其渴望获得更多胜利,说的不好听一点,你需要非常贪婪的想一直胜,想一直赢。我在经历过几次创业的顶峰后,发现自己极其厌倦了这样的场域,因为我本性没有那么强的好胜心气儿,所以即便那条路会让我有更多的外在财富和名利,我仍然选择忠于自己。
我鼓励人们用尽全力去争取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前提是:1、不害人害己;2、真正忠于自己。但这又是很难得的,因为真正忠于自己,需要认识自己,需要向内探索,而这个过程通常很漫长很艰难,需要你去破一个又一个局,有些局看起来就是无解的死局,需要你放下现有的思维方式,甚至是现有的生活方式。我很喜欢一段英文里的句子:The "known" only brings more of what you currently have. The same thoughts, feeling and actions will reap the same results,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on autopilot. Step into the unknown, and that's where miracles happen anyways.
评价
我们这一生中会遇到无数评价,针对我们做的事,处理的工作,完成的作品,说的话,甚至我们这个人,等等,好的,不好的,千奇百怪。
朋友和我聊到怎么面对他人的评价,尤其是那些不好的评价,甚至对你做出底线之外行为的。我说,我只会给我走心的人予反应,对于其他人,就不用反应。我说的不予反应,就是完全不给反应,也不会只收下好评,差评就不收,又不是做淘宝商家。因为其实当你接受了好评的那一刻,你就要做好准备接受差评,甚至今天赞扬你的人,转过身也可能诋毁你。
至于心胸和道德底线,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东西,超过我们界限之外的,更加不值得我们消耗一分一秒将自己搅和进一部烂局。有些人存在一种以牙还牙的心理,受到不公的对待时一定要还击,其实还击本身就是一种耗尽精气神的事儿,得失守恒,自己掂量。我视时间精力如珍宝,所以对于不走心的人,他们的言语行为无论褒贬,在我这里是没有份量的,就不给反应了。大家各得其所。
但走心的人不同,尤其是深爱的人,也因此往往更容易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发生情绪碰撞。我觉得是可以允许自己在用心对待的人面前悲伤和失落的,至少我允许自己被爱的人击垮,这是我在付出爱的时候就赋予他们的权利。
不可否认,当重要的人给了不好的评价时,对方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即便自己是肯定自己的,内心仍然会有非常大的难过和挫伤,这个人对你越重要,就越挫伤,他戳你的时候就越痛,这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好难为情的,不用逞强伪装。
我认识过在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感情后,长达几年都不能重新开始的人。我和他说,如果真的还没有放下,那就允许自己再慢一点去消化吧,没关系,总会有天时地利人和的那一天,只是来的早一些或晚一些,自己的节奏终究只有自己能够掌握。
我说的放下,是当再次提起的时候内心毫无情绪波澜,有时候即便生活依旧精彩,但提起一些人事物时仍然会有悲伤、痛苦、思念、厌恶等等的情绪,这对我来说都不算真正放下。
我通常在结束一段感情的时候,也是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才会进入下一段感情,即便身边的人都会祝愿你早日遇见新人,当我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那就不要逞强拉另一个人下水,否则你自己还是个坑,又拉了另一个人进坑。就像你摔倒了,每个人都让你不要哭,坚强爬起来,不要软弱,我可能会和你说,不要管他们说什么,要是很痛的话就先原地多躺一会儿,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不用时时刻刻都坚强。而往往这样,但凡决定再次奔跑了,那一定又是崭新的用尽全力的。
期望
短剧《隐秘的角落》,男孩朱朝阳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一再压抑自己的内心,去满足父母,成为他们眼里的“骄傲”。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满足长辈眼中的优秀,满足社会眼中的精英,满足他人眼中的男子汉,高情商,有担当,渴望被所有人看见,却唯独没有被自己看见,渴望被爱,却唯独缺乏爱自己,唯独不会满足自己内心为自己活一次。
有一次后台收到一则留言,一个关注者给我发了一段他自己写的指弹曲,说这是他第一次尝试自己录曲子,想发在社交平台,但又觉得不会有什么人点赞,问我达不达标。我半开玩笑地回复他,“我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你觉得达标就是达标”。
不只是弹琴,包括写文章,拍照,等等,我一直认为创作么,商业作品除外,但凡是为自己创作,那就没有标准,自己觉得好就是好,如果自己不满意,可以修改一千遍直到自己觉得满意,如果自己满意了,一遍过关也很好,这中间创作的过程是最享受的。
其实一幅画画完了,一部短片拍完了,一篇文章写完了,对于创作者本人而言,也就和这部作品告别了,剩下的人们如何解读与评价,那是别人自己的东西,也就与创作者无关了,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喜好。
这个世界最不可能完成的,就是用别人的标准和期望值来活。
至于点赞,那又是一个人们作出来的新社交玩法。社交平台经常为你点赞的人也许连你发的是什么都没点进去看。我看过一个微信的网络调查,研究用户使用背后的心理,其中有一项专门提到点赞的功能,毕竟微信这么多联络人,不可能刷到的每一个都赞,总会有选择性的,这背后又是什么逻辑呢?排名最高的几条:1、是一种维系表面关系的社交方式,和自己特别亲近的人反而不经常点赞,因为不需要靠点赞来维系。2、是一种被人看见,又不至于主动发消息的互动方式。3、此赞非彼赞,给平时赞自己多的人礼貌回赞。
很多人和最好的朋友,多久都不会相互点个赞。事实是,我和几个最亲近的朋友,平时不太刷社交平台,偶尔想起来了去看看他们的动态。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减掉了给人点赞这个功能,发自内心想问候一声的时候,就主动留个言,或是发消息过去问一句,“干嘛呢最近”。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