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朋友问我,少年和成年的区别是什么

我通常只有独处时才能够有效思考,思考后才能更好的表达。上个月飞去南半球给自己放了个假,这几个月内在的碰撞和成长更加多,多到一直让自己再静一些,去思考。


这篇文章选取了几个和朋友爱人深入碰撞探讨的话题。看似前半篇幅都没有在写文章标题的内容。如果你耐心读下去,说不定会有收获。


首先摘抄一段我非常喜欢的文字在这里,很久前在一本书中读到,多年来一直被我存在手机里,反复阅读:


你靠什么谋生,我不感兴趣。

我想知道你渴望什么,你是不是敢追求你心中的渴望。

你几岁,我不感兴趣。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愿意冒险,看起来像傻瓜一样去冒险。

为了爱,为了你的梦想,为了生命的奇遇。

什么星球和你的月亮平行,我不感兴趣。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触摸到了你忧伤的核心,你是不是因为生命的背叛而敞开了心扉,或是变得枯萎,因为怕更多的伤痛。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与痛苦共处,不管是你的还是我的,而不想去隐藏它,消除它,整修它。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与喜悦共处,不管是你的还是我的。

你是不是能与狂野共舞,让激情充满了你的指尖到趾间,而不是警告我们要小心,要实际,要记得局限与边界。

你和我说的故事是否真实,我不感兴趣。

我想知道你是否能够为了对自己真诚而让别人失望,你是不是能忍受背叛的指控,而不背叛自己的灵魂。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够忠实而足以信赖。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看见美,虽然这个世界不是无时无刻都美丽,你是不是能从生命的所在找到你的源头。

我也想知道你是不是能与失败共存,不管是你的还是我的,而且还能站在湖岸,对着满月的银光呐喊“是啊”!

你在哪里学习?学什么?和谁学?我不感兴趣。

我想知道,当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时,是什么在支撑你。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与自己独处,你是不是真正喜欢做自己的伴侣,在空虚寂寞的时刻。



01 自由


很多人表示出对自由的向往,他们会说,如果我的生活也能这么自由就好了,精神/灵魂自由,物质/财务自由,说走就走,随遇而安。


他们看见的是自由的状态,看不见的是自由背后的舍弃。倘若我问,你愿意舍弃你拥有的职位吗?你愿意舍弃你拥有的权利吗?你愿意舍弃你拥有的物资吗?你愿意舍弃你拥有的地位吗?这些我都曾经拥有,但为了自由,选择舍弃。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写过,这个世界,没有无成本的拥有,你所拥有的,同时也在占有你。这时候人们往往又会将这一切推给“现实”:现实不允许我舍弃这些。而这个“现实”往往会指向伴侣,父母,孩子,社会,等等。真的是这样吗?还是其实是自己不允许自己舍弃这些,于是潜意识找了这样一个“现实”来背锅,来阻止自己呢?人们做事情,或是出于名利,或是出于性情。名利是一种强制力量,对于很多人来说,名与利比自由重要的太多,暂时更加难以舍弃。但要面对这样一个自己,很痛苦,所以人们会说,“现实”不允许我这样。没有好与不好,是得失的权衡。


我常常觉得,人拥有的越多,越不自由。有时候会和家人聊起认识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从而反观自己。在对自由的追求上,我们是大体一致的。近十年,我的生活一直在不断的经历断舍离,无论是事业,工作,社交,还是衣着,家居,饮食,在这个从简再从简的过程中,也越发坚定,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一位年过四十的朋友被一些名利之争困扰,某公司的CEO,在他的事业领域已经处在金字塔最顶尖,老婆孩子都很爱他,家庭美满,但他说他很痛苦。他找我聊天,问我,你觉得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想了一下说,我认为一是生命,二是心灵。所以身体健康,灵魂自由,是我最宝贵的幸福。他又感慨道,人活在世上,有时难免违心做事,如果是你,你怎么处理呢?他这样敞开心扉的说话,我是很感动和感恩的。我说,是啊,类似的故事见过很多,也亲身经历过,做完事被人拿走利益或名誉。我选择的是不拥有。不想拥有,就不会去争夺,就不会被无谓的东西占据了心灵,因为比起那些,自由对我重要的太多太多。并且我发现,一个人只要可以约束自己的欲望,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违心减到最低限度,就可以越发的和心接近,听从心的声音去生活。有时候人活得越来越复杂,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我不是个喜欢热闹的人,人多的聚会不太喜欢去,完成本分工作后的社交场合基本都会推掉,可以说我不擅社交,不合群,情商不高,这些说法我都接受。表面的寒暄和互捧让我觉得不是那么自在,也的确并不需要。交人与做人,我更看重后者。交人是一种本事,做人是一种态度。如果你问我人与人的交往中最注重什么,我会说真实。对自己真实,对他人真实。因而我通常不会刻意掩饰自己的某一面。这样很容易招黑,然而与其被人喜爱上虚伪的我,我更愿意接受人们哪怕是讨厌真实的我。一位朋友说,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让自己不完美的一面被别人看见,而真实的人,会给人留下很深刻的立体感。


究竟什么是真实。我觉得,真实从来都不存在于这个世界,而是我们选择对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


我更愿意将自己宝贵的时间奉献给心与心的交流,包括自己与自己独处时的对话,因为那是一种真实。这种灵魂深处碰撞的社交,是我珍视的,其余的,能舍则舍。


02 成功


朋友问我,你觉得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对成功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定义。我认为更多时候大家所接收的主流信息所赋予成功的定义,实际上只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能够直面自己的人,往往不太会看中这个社会概念。


对我来说,我的人生就是我的事业。除了自由的活出生命的一切可能性,我别无其他事业。这也是我所追求的成功。

因此,远离很多违心复杂的社交和世俗定义的成功,对我来说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好心情和好时光,奉献给自己,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和真正感兴趣的事,你会发现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一位作家朋友和我说,他觉得现在很多人都是在用公用的模子塑造自己,我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到头来我们认识的,不过是一个个相似的社会定义的“成功人士”,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一个角色,唯独不是这个人自己。


二十几岁出席一些公司场合时,常常被各种主办方介绍为“年轻企业家”,这是xxx的创始人,合伙人,等等名号,唯独不是我。有时候我理解,包括投资人,他们需要标签,主办方,也需要用响亮的身份标识来介绍邀请到场的嘉宾。而我发现,当被贴上各式各样听起来很响亮的标签后,我的精神上是不自由的。


离开了你现在的职位,离开了你现在的平台,离开了你的故事,你是谁?如果你放下自己现有的身份,你是否会失去所依而找不到自己该依附的东西或是身份感?于是我后来辞职,离开平台,创业,创办平台,然后再退出,自己成为自己的平台,去创造价值,但不选择拥有它,很多人不理解。我享受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我不享受拥有。因为只有不拥有,才能获得我珍视的自由,从而收获我追求的成功——自由的活出生命的一切可能性。


03 少年与成年


终于写到了标题提到的话题。这是一个朋友在看完《少年的你》后,问我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少年,什么是成年?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刚好在忙,第一反应是,这个问题就像问什么是成熟一样,不会有一个固定确切的答案。少年在我看来可能更是一种心境,它不是一个特定的年龄范围。不是每一个年少的人都有少年心境,也不是每个成年的大人都没有。少年像是个不规则物体,成年可能有一个固定的形状。但这是个需要静下来仔细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于是我没有立刻回复她,和她说等空了写篇文章吧。


在悉尼,我第一时间去影院看完了《少年的你》,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比起前后脚上映的另一部同样是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小丑》(尽管在技术层面棒到没话说),我喜爱《少年的你》太多了。至少看完《少年的你》,我的心里仍有一丝温暖,我的面部表情是有温度的微笑的,这是我判断一部好电影的硬性标准:即使在揭露世界最肮脏的一面,仍然不忘给观众留下一丝光明。(关于电影价值观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价值观影响命运,不是开玩笑的》)后来看过一篇采访导演曾国祥的报道,他说:“我想拍一部电影告诉大家,不要绝望,一定会有一个人与你相遇,来保护你”。我想他做到了。


说起少年到成年的过程,就是人们常常说的“长大”。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只是人生中没有一节课,教我们如何长大。” 很多时候“长大”伴随着失望和遗憾。至于怎么变成大人的,好像说不上来,只是某一天就突然长成了大人。但其实人们失望和遗憾的可能从来都不是长大,而是人们最终没能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甚至长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

最初的陈念也是沉默的大多数;最初的小北也是暴力的一员。两个不被善待的生命,没有相互理解,却彼此认同与共情,相濡以沫,“只有你赢了,我才不会输。”


看《少年的你》看哭,除了对主人公的怜惜,更多的是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你可能也曾是施暴者,也曾被欺凌过,你可能也曾充当沉默的大多数。可能你现在仍然是其中一位,你站在了成年人的舞台,有了冠冕堂皇的社会经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人情世故,你更懂得权衡了,你说这是社会的生存法则,你说这是生活的道理,你说你在做一个“合格的大人”,很多人给它戴上一个美丽的名字:成熟。


“如果这个世界是这样,你还敢把你的孩子生下来吗?”


朋友说“我羡慕陈念,我也想被人那样保护”。更多的人其实不仅没有被人保护好,甚至没有把自己保护好。我们从刚出生时独一无二的不规则物体,为了被认可,为了不被孤立,追求名誉,获得利益,我们将自己按照公用的模子打磨,最终成为了成年人固有的形状。


电影最触动我的一句对白,成年警察问:“真有人心甘情愿为另一个人顶罪吗?”

另一个警察回答:“你和我不会,但他们会,他们是少年。”

不禁想起了朋友的问题:什么是少年,什么是成年,区别是什么。


电影让我看到的少年,是看不惯的不公不平会搏一下,哪怕遍体鳞伤;甘愿为了救一个陌生的小混混报警和献吻;在外被欺负,回家永远给予母亲最大的理解和包容;送曾经欺负过自己、但现在被人欺负的女孩回家;甘愿用十几年牢狱换对方一个好的结局;在警察局誓死不相认的互不辜负;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决心;经历了多少不堪,也如愿考上了北大,最终还是选择问心无愧的自首。


少年两个字,夹杂着涉世未深,冲动,意气用事,稚嫩,但同时也可以是从心底长出的勇敢,赤诚,真性情。少年的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为了心里认为比恐惧更加重要的东西,甘愿承受更多,与世界为敌。即便伤痕累累也不愿放弃未来,即便生活在沟壑,也依然仰望星空。


影片是有些将少年和成年人对立起来。我能够理解导演这样安排,是为了用电影的手法将“少年”这个人物形象立起来,因为只有把少年和成年人的区别度演出来,这部影片的故事才能成立。


但其实少年和成年本不对立。人生有两种关系,一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使少年和成年相对立的,是没有处理好这两种关系的人们自己。就像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有的时候我们多一些了解与认知,可能就会留下一个更好的世界。


其实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也无需改变世界,我们无法被世界看见,也无需被世界看见。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自己看见自己,自己保护自己。然而当每一个我们,自己看见自己,自己保护好自己时,这个世界就已经改变了。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这篇文章所写的「自由」、「成功」、「少年与成年」,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其实都是不断的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更加接近自己的内在,接近自己内心想要的人生,不为迎合成年人世界的喜好,就不会甘愿被小我支配,不会甘愿活成外界认为你“应该”有的样子。


如果你问我,我呢,会想要保护我最初独一无二的少年模样,那个真我,同时接受自己在身心灵上是个成年人了。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