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一场婚礼,这一天因而有了特别的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定义婚姻,这个社会制度下的产物。朋友发来一个对话节目的视频,视频里两位未婚男士和一位未婚女士,在各自的领域散发着能量,过着独居的生活,听他们交流各自对结婚这件事的看法,也采访了一些当下的年轻人,最后发现,多数人在谈论婚姻的时候,是和爱情区别开来的。一种观点认为,奔着爱情去结婚是愚蠢的行为,结婚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价值需求,不再出于爱情本身,如同很多人找伴侣是出于缓解寂寞,并非出于灵魂与身体擦出了火花。
我一直对婚姻这件事没有任何态度,我对它既不渴望,也不排斥。看见身边的人走进婚姻,仍然会发去祝福。但是自己是否选择婚姻,我是无感的,我可以完全听从爱的人,当下的她想结就结,不想结就不结。但我曾经对仪式这件事有过很大的执念,朋友曾笑我少女心,“亥,我也是女人啊,谁心里还没住着个小女孩”。我说的仪式,倒不是世俗定义的婚礼,我说的是属于我和爱人独有的仪式感,可以就在自己家的后院,家人自愿参与,甚至无需有人见证,不用被人知晓,仅仅属于我们两个的仪式,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我们可以自己随意在自己写下的信件上,签上个名字,无需律师,无需牧师,只与你我有关。
至于爱情,它来临的时候,有的人选择隐忍克制,有的人选择飞蛾扑火。爱情是什么,心理学把爱情的构成分为亲密、激情、承诺。可是,用这样生硬的词汇来诠释爱情,未免不太浪漫。
有的人说爱情是荷尔蒙作用下的性吸引,有的人说爱情是虚无的幻影假象,有的人说爱情是孩童才相信的小情爱,有的人说成年人没有爱情,只有权衡利弊的价值交换。朋友问我觉得爱情是什么,我理解的爱情是多维的,它不是激情,但它一定有荷尔蒙的存在,所以它一定伴随着性吸引。一些修行人说,无欲无求是更好的状态,他们因而修行禁欲。我不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绝对的好与不好,允许无欲,允许有求,这个世界因为有求有欲的人,文明得以发展。我理解的爱情里倘若少了性吸引,则更像是玩伴、搭伙过日子的室友。但爱情又绝对不仅仅是短暂的激情,仅仅为了满足性吸引的行为,也只能称为炮友。
日出前的皇后镇
爱情是什么?歌里唱,爱情是流沙,是随风飘走的热气球,是故事刚开始就在倒计时的悲伤,是爱到不能爱的俩俩相忘。你说,爱情是跨越城市两端的天桥,是从门前经过哼起的小曲儿,是心随念动的一花一叶一菩提。我说,爱情是氧气,是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是相视笑着扑火时的执迷不悔,是你的节奏是我最好的律动,是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我最喜欢你。爱情,就像量子纠缠下相吸的量子能量,纵使在地球的两端,相隔千里,仍然能在相遇的那一刻,心照不宣认出彼此。
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也许会喜欢很多人,我们也许会欣赏很多人,我们也许会和一部分人建立社会关系,但真正称得上爱情的,每个人心里大概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我理解的爱情是,任何时候我都会用心爱你,但我们不执着于彼此。你要的时候,我陪你,你要而不得的时候,我助你,你不要的时候,我不把我要的强加于你,彼此独自盛开。我理解的爱情是超越一切的灵魂相爱,身体相吸,缺一不可,一切外在的关系形式都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些人将爱情视为了低俗情感,当一个创作者书写世间疾苦,他们觉得这比爱情来的深刻。这让我感到惋惜。爱情是什么不重要,我认为它是人世间最神圣且最纯真的可遇而不可求。
日出时的随录
近期得知朋友和丈夫刚刚重新确定了新的相处模式,共同抚养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但互不干涉其余的私人生活。她说,她的婚姻更像是男女间的利益共同体,双方除了没有爱情,其余各取所需。我说,挺好的,两个人的相处方式有一万种,两个人觉得舒服就好,别人无权评判。
另一个朋友问,“如果灵魂相爱和肉体相伴只能二选一,你怎么选?“
“成年人就不能都要吗?哈哈。”
“二选一的话,我选择前者。”
朋友说,她选择后者。我们相视一笑,都没毛病。人们常常喜欢抛出这种二选一的灵魂拷问,但我觉得是可以共存的。
我很爱这个世界,但是我更爱,有星星的世界。星星在哪里,星星在每一个爱人的眼睛里。如果你见过爱人眼里的星星,你就会知道那有多美而不能思议,我希望这世上所有有爱的人,都能永远带着那双发光的眼睛看世界。
一个人的时候,比起做有意义的事,我更喜欢做有意思的事。心里有爱的人,似乎一切都变成了有意义。相伴的时候,哪怕只是相互挨着,什么都不做,也是一起度过的时光。不相伴的时候,心里装着对方,情感有了羁绊,有没有意义,都很有意思,有没有意思,都很有意义。
“我知道你唱那首歌时候的内心活动。”
“我知道你也是这么想的。”
山上很冷,山下很热
刚结束一次山行,由于天气状况,原本要登的一座山临时做了更改,这是登山拍摄的常见状况。这一趟认识了另一位登山者J,在意大利生活的东欧人。从业十年,他最大的爱好是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他喜欢问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从山,到海,从宇宙,到自然,从商业,到创作,从电影,到音乐,从工作,到家庭,我们在很多问题上持有非常不同的想法,但并不妨碍我喜欢这种坦诚、随意又深入的对话。
J说,“你给我感觉是个很随心随性的人,自由,开放,但另一方面又总感觉有一些隔阂,似乎你在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你觉得我说的对吗?“
这让我想到另一次和几个朋友关于边界感的对话。的确是的,我很注重边界感,无论和谁,这当然和每个人的过往成长经历有关。不止一个朋友说过,她们觉得“暧昧”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享受的状态,我当时笑噗了,因为我恰恰相反,我特别不享受暧昧,一旦我感觉到和谁之间有了“暧昧”的苗头,我会尝试和对方沟通,然后重新找到双方都觉得舒服的相处模式。尤其是在和有伴侣的人相处的时候,或者,当我同时认识朋友和朋友的伴侣,我会选择不和朋友的伴侣产生过多的私人往来,我认为这是对朋友以及对方关系的一种尊重。我虽然很看重自由和缘分,但我同样认为,生活在人世,人和人之间一旦选择了某种关系上的契约,我就会尽量尊重它,除非人们自己将它打破。
“那这是不是你为数不多的条条框框呢?”
“算是吧,但这仅限于我自己,不施于人。”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彼此都能够坦诚地打开自己,因为有足够的信任与尊重,纵使在沟通过程中遇到敏感与分歧,彼此都不会轻易感到被评判与被冒犯。这种建立在尊重与信任之上的自由交流,不为寻求共识,彼此不需要被认可,可以持不同见解,也很享受。所以我和非常不同类的朋友仍然能够常年和谐往来,我们很不一样,大家唯一的共同点可能是,在各自的领域特立独行,互不干涉,不用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对方,彼此欣赏,不求共识。
但与此同时,在任何人与人的相处中,都会存在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度的边界距离,这种边界距离往往不是清晰可见的,是难以把握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无论是怎样的情感关系,越过这个边界,很容易让这段情感发生变化,有时候会升华,有时候则产生相斥和反感。克制,尽情,沉默,表达,守护,陪伴,这也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微妙所在。
归根结底因为,没有一个人的过往经历是一样的。我曾经觉得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对牛弹琴,鸡同鸭讲,你说的,我听到的,我说的,他听到的,这个世界真的有绝对的理解和感同身受吗?我认为没有。最近的距离是心的距离,哪怕在南北半球的两端,最远的距离是心的距离,哪怕一屋二人三餐四季。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人类的语言是匮乏且无力的,但是愿意戴上你的眼镜,不怕复杂的过程,因为爱和珍惜。
“要或不要。都是因为爱和珍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