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长途跋涉,返璞归真



惯例,每一篇文章的开头,分享近期身边暖心的一二瞬间。


突然收到一封陌生的邮件,点开来看,惊喜。

9年前,我拿着创业后的第一桶金,离开了国内的创业公司,准备给自己一年假期,回新西兰看看朋友,四处走一走,并学一些当年想学的课程。

我有个喜好,喜欢看不同地方各式各样的建筑。那年计划了一次骑车环南岛,途中自己和自己玩游戏,沿途看到喜欢的房子,会停下车,用简单的线条将它们画下,然后将画无偿送给房子的主人。大部分屋主都会惊喜地收下,并回赠些什么给我,以表示心意,有零食,有书,有或多或少的现金,有自己手工做的物件,有孩子们的画,也有的邀请我共进晚餐,就这么一路结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我通常很少和人保持密切频繁的往来,也因此觉得在岁月的长河中,留在身边的都是缘分深的人。


这封邮件来自其中住在皇后镇的一位日本女士。邮件中她说,孩子们长大去别的国家了,自己准备和丈夫回日本生活,整理屋子时,看见了当年我送给他们的这幅画,背面有我的邮箱,想起了我。这座他们住了将近二十年的房子即将被出售,她说,不知为何,竟然很想给我写下这封邮件,哪怕只是几句问候。她的邮件简短,附件里夹着一张她们全家人的照片,和那张我画的画。我回忆起9年前的自己,翻了翻2012-2013年的朋友圈,找出了当年沿途拍摄的照片,那时候微信刚刚推出朋友圈功能没多久,我也对它颇为好奇,用来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点滴。虽然后来在微信日渐强大的发展下,朋友圈与工作熟人圈日渐混淆,在我生活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少,但好在对拍摄的爱延续了下来。拍摄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将瞬间定格,日久留香。


山水有相逢,世事有因果,在急景流年中不经意种下的种子,会在恰如其分的时间,收获于风高水暖的人世间。



沿途的房子绘画 2013.8

本文正文3700字,预计阅读时间5-7分钟。有关世事无分绝对的两面性。


上个月我终于决定,重新收留两只流浪的小猫。也因此遇上了一位爱猫的阿姨。阿姨将大半个退休生活都给了流浪猫,专门在自己住的小区里额外租了一套房,将生病的流浪猫领回去,给它们治病、做绝育,把它们照顾健康后,再一一为它们找领养的家庭送过去。

阿姨一开始对我审查得严格,专门安排了家访,确保我是个靠谱青年,能够给猫咪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足够的爱。几轮审查,对我放心后,阿姨和我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一一介绍那些还没被领走的熊孩子们,阿姨把每一只的习性都描述得细致,言语间尽显疼爱。

阿姨问我挑不挑,我说我不挑,你把最没有人要的给我就好了。阿姨指了指床底下那只全黑的小家伙说,它叫乌龙龙,被人领走又退回来好几次,因为性格内向胆小,以前的人它都不亲,所以那些人也不爱它。我和乌龙龙眼神对视的一瞬间,它用舌头舔了舔我的手,我泪目。阿姨纳闷儿地看着我,我说,它让我想起9年前在另一个国家,也是同样一只小不点儿黑猫,刚出生一个月,同一窝出生的其他花色都被人领养走了,剩下那只小黑,孤零零的,于是我带它回了家,把它拉扯大。阿姨问我,那只小黑呢?我停顿了一下,笑了笑说,“它应该会被好好的对待。”阿姨关心地递来纸巾说,你看乌龙龙一下子就认你了,这就是缘分,你可能是上辈子和黑猫结下了缘分吧。

我带乌龙龙回了家。


乌龙龙这孩子不知道小时候遭遇了什么,正如阿姨所说,的确非常敏感胆小,家里来任何其他人都会让它害怕到躲进钢琴后面的角落。唯独和我单独在家的时候,像是换了个灵魂,隔三差五跑来我身上滚来滚去,用小脑袋不停顶我的下巴,让我工作的时候又爱又烦,却又不舍得赶它下去。


我向来不支持人类将动物按照品种来区分标价,也不支持对于动物的买卖行为。朋友们知道我对小黑的爱,于是好心给我介绍了宠物店,说给我最低的价格,那里的猫有好的品种,乖的性格,好看的毛发,我知道他们都是好意,也知道他们都是爱猫人士,但还是婉拒了。在我眼里,所有动物都是好看的,可爱的,它们分品种,如人类按肤色毛发分人种,但它们不分价格高低与贵贱,它们在我这里不需要乖,它们就尽情地活出自己的天性就好,它们都值得被好好的爱。


我主张避免区分优劣的思维:好与坏,美与丑,穷或富,成功与失败的早晚,职位与收入的高低,等等。但其实人性里有一个普遍的心态,如果自己进入所谓好的一方,就会觉得安心优越,反之则容易自我焦虑和嫉妒他人。

很多接受应试教育的孩子从小被培养出很强的好胜心,凡事要比别人强,比别人好,因此中国孩子往往更容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也曾考入国内顶尖的重点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我似乎没有发扬中国孩子这一光辉特质,可能是小时候受父母在德国思想教育的影响,导致我多数时候并没有远大目标和追求。

“你很想要吗?那给你拿去吧。我不是一定要玩这个。我自己能玩其他的。”这是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长大后也成为了在面对很多明争暗斗时的处理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似乎也对那些为求胜不择手段的人避而远之。一味的追求成为人上人,对我来说没什么意思,我甚至不认为有人上人的存在。


当然,避免区分优劣的思维,与我们自己有自己的审美体系和生活方式并不冲突。例如我们喜欢这样的风格,不代表我们评判另外那样是不好的,只是我们仍然有着自己喜欢的审美,我们所能够做的,是认识与理解不同的存在,同时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审美,仅此而已。生活中不乏遇到一些人事,他们将审美的喜好与主观的评判相混淆,你坚持自己喜欢的选择,只是与对方不同,无意间触犯了对方ego的神经,映射在对方眼里便是对他们的不接纳、否定、甚至不尊重,于是对你采取无中生有的反抗与攻击。后来我意识到,其实这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们的。


有一次一位不算认识的“领导”,两年前某次公司活动上加的微信,也没有过交集,突然邀请我入一个群,被我婉拒了,对方在被拒绝后,回复说他一直关注我,给我点赞,现在有些失望,并建议我要擅于人情世故。我看了后笑笑,无意浪费精力,没有搭话。生活中的确经常会被邀请加入一些组织或群组,无论对方是谁,只要不是阶段性的工作群,我都会一视同仁地婉拒。自己也建立过一些公益社群,都会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退出来。喜欢将自己的生活尽量“清理”到最简洁,也因此遭遇过异样的眼光,被扣上高冷的标签,我选择遵循内心。一位朋友问我原因,我只是说 keep it simple n free。


可能我与生俱来里,有着一些大众审美里认为好的东西,让我不用力就拥有了很多人想要拥有的,但这只是我从家庭那里收获而来,以及在成长过程中长成的本真的状态。这些本性让我无意间吸引来很多人,但不能感同身受的人大概不能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也给我在一些看重的关系中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困扰和无奈。

我常常避免人多的场合,很多时候尽量不突显自己,选择坐在旁边当一个倾听者,很少发表自己的言论,享受回家后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写下留给自己的文字。有个朋友问我,你琴弹得挺好,怎么平时在聚会上从来不见你露两手,都是别人在弹,我笑笑说我害羞。我通常喜欢把舞台给到身边的人,因为我知道有些人比我需要被看见。曾经也偶尔用社交平台分享照片,收获了一些关注,然而这并非我本意,却无形中给身边重要的人带来压力,遭遇过冷嘲热讽,索性注销了账号。在一切时候尽量将自己放低再放低,每天都会结识各式各样有趣的灵魂,但与人群保持距离,隐形再隐形,仅仅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创作,是我这几年的常态,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两年前我决定戒掉微信点赞的习惯,最初同样是为了避免曾经某段关系中不必要的不愉快。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你无心之举赞了他人,却漏了身边的人。后来我开始思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交网络点赞的行为已经如此潜入了我们的生活日常,甚至奴隶了我们的情绪。原来没有社交网络的时候,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在我眼里,每个人都值得赞,那么这种随意筛选点赞的功能对我来说,便显得无趣与累赘了。于是两年前,我舍弃了这个功能,很快真的戒掉了这个习惯,感觉更自由了。


有时候人们会把生活中的某段状态视为负面的状态,然而,当果实已经收割,尽管不是我们当初设想好的果子,我常常去寻找它另外的一面,其实已经在下意识地将它转变成为另一种因,也许就是发现另一道风景的途径。鸡蛋煮过了火候,没了黄心蛋,可以拨开来敲碎,拌上蛋黄酱,于是又是一盘美味的色拉。


和一个话剧导演聊天,她在策划自己的下一部舞台剧,讲述的是6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工作领域、有着不同性格色彩的女性。她问起我这些年的生活见闻,希望能给她更多的灵感。她说,一些经历和感受,不用细说,我们也懂。有的人天生就是艺术品,这是天生的东西,天生的审美,天生的样貌和灵魂,就像一件完全不需要加工的art,极其贴近大自然和大地。例如王菲,她最大的困扰是太红了,你说她凡尔赛吗并没有,所以她也总躲着藏着自己。

你也一样,你早年拒绝了成名的那条路,让自己不过于闪耀,但兜兜转转人还是逃不过自己的天性。有些人天生甘愿做陪衬,却拥有主角的天性,有些人则相反。前者和后者倘若不在共同的圈子,例如名人和百姓,明星和粉丝,老板和员工,往往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欣赏与敬仰之情;倘若前者和后者是有诸多交集的熟人或是更近的关系,则容易激发出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例如嫉妒与打压。这是人之常情。


每个人都有表达欲,只是选择表达的形式不同,你选择去做幕后,做镜头后面的拍摄者,做乐队里站在旁边的乐手,做文字背后的笔者,但你最终抑制不住自己身上的光,你是藏不住自己的。有些人就是哪怕什么都没做,只是站在那里,都会被大家从人群中注意到,你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你只需要静静地生你的活就好,不要为了配合迁就身边的人而抑着自己。


我后来想,抛开一些时候,其实自己大多数时候是快乐的,因为成就身边的人,让我感到快乐,甚至比自己站在中间被看见发光要来的快乐,因此也是出于利己在先,自己快乐在先。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性。

好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当时我说,我们都需要找到那个生命中能够让自己到达高潮的点,找到了以后,你生命中所有人们眼里的磨难和坚持,对你来说都不再是坚持和磨难,而是享受。

曾经在国内的创业公司时,我的快感来自于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有的伙伴的快感来自于被更多人看见,有的伙伴的快感来自于利润不断地扩大,所以当时我们团队合作得非常互补愉快。开始做艺术创作后,我选择做一名摄影师,而非导演或演员,同样是内心的声音,我很享受运用专业的技能帮人们实现出想要呈现的画面故事的过程,我的快感来源于此。即便我也会写自己想表达的音乐,写自己的文章,也会想要导自己想要表达的影片故事,不排除未来的某一天说不定会出演自己想尝试表达的角色,但这些于我而言,仅仅是自己创作表达的出口,而作为后半生长期的职业,我希望自己首先是一名好摄影,这一点上我想我目前做的还不错。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感知力,能够感知到周遭世界的频率,有些人将它称为能量场。经历过各式各样的能量场,你很容易清晰地感知与自己同频不同频的能量。朋友说,每个人对待太阳的反应都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尽情地享受着阳光的照射,同样有人想躲开。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太阳和月亮两面,找到自转频率,自然而然会遇见同频的风景。


长途跋涉,返璞归真。

2013.8 单人环岛骑行(如果你看过我当年的这条朋友圈,那么,我们认识超过八年啦)

沿途的房子绘画 2013.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