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30岁,9样希望自己20岁时知道的事


朋友发来Ella《30啊》这首歌,觉得挺应景,附上来作为背景乐吧,谢谢这位朋友~


三十岁,终于见面了。

和我二十岁时想象的不太一样,具体哪里不一样,我也说不上来。


二十岁那年离开奥克兰前,给了自己3个月的gap,在拉萨的一个纹身店里,让老板在我手臂上用藏文纹下了“家庭、自由、爱”。


当时还写了一段话自勉:

三十岁之前,读一百本好书;坚持至少两个爱好;爬五座7000米雪山;出版一本自己的书;保持腹肌;带一个优秀的团队;赚足第一桶金;有一支以演出为乐趣的摇滚乐队;玩命爱一个姑娘;有一个不用把自己固定在哪儿的职业技能;在使命湾有一处自己的小家,和爱的人,在后院办一场简单温馨的仪式。

如今三十岁了,当初吹下的牛,部分跑偏了,部分做到了,那些没能实现的,也学会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踏上崭新的旅程。

并没有太多空洞的感触想写,只是觉得站在这个阶段,分享一下,倘若时光倒流十年回到二十岁,我希望当初的自己早些知道什么,当然这并不是让人们在二十岁的年纪做三十岁的事情,这也是不现实的。


以下都是经历,都是宝藏,但不是建议,不喜欢给建议,我喜欢分享,分享于我而言即是感恩,而这些分享如果能对你有些许启发,那就是给我最好的生日回馈了。

首先列一下这9条(文章8000字,阅读时间较长):

  1.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2. 一纸文凭不是唯一出路,个人品牌很重要

  3. 不用太在意外界对你的评论,懂得取舍,让自己慢下来

  4. 有理想的年轻人,二十多岁不要轻易贷款买房,投资自己要趁早

  5. 如果你刚开始创业,首要保证现金流,活下来后,规划长远大局

  6. 专业的心理咨询有必要,也是投资自我成长的过程

  7.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彼此成长 | 每一次危机,都是成长的契机

  8. 趁年轻,多看看世界,才有资格选择

  9. 人生是存在均值回归的,越早开始认识自己越好


01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当读完整篇文章,你会发现,这句话其实可以贯穿全文,这也是我把它写在首要的原因。


你当下所处的状态,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由你自己,并且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主导的。如果把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一个礼物,有些礼物包装的很漂亮,你欣然接受;有些礼物包装的很丑陋,不合你意,例如伤痛,灾难,你可能会抱怨朋友、家人、伴侣对你的不理解,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抱怨出身的贫困,等等。当你抱怨外界没有善待你时,一定是你的内心已经不善待自己在先了;当你抱怨世界对你不公时,一定是你在内心已经先放弃了自己。

你之所以会把别人“不善待你”的那一面带出来,你之所以去诠释对方的某些行为,其实对方并不是你想象的样子,那是因为你自己内心带着阴影,这一切都是你自己在自导自演。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造成这些的只有你自己,没有别人时,你会慢慢的敢于说出,这些都是我自身的问题,我需要改变。这时候,你才能真正改变现状,控制自己的命运。


二十岁的后面几年,无论是事业上的转折,还是感情上的波浪,我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低谷期,从而开启了探索自我的道路。一路走来一个很深的领悟便是:与其说是外界给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修养不够。

所有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你的内在。当然,这些在我二十岁的时候也是不明白的。但是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慢慢的学习理解并且去掌握这一真理——当外界有任何人或事触动你的时候,告诉自己,向内看。

如果你此时感到很挫败、难过、伤心、愤怒等等,尝试想象这只是一个包装的不太好看的礼物,给多一点信心和时间,细心拆开这个包装丑陋的礼物,看看自己内心有哪些阴影还没有调整好,提升自己,慢慢的你会享受到这一礼物内在的美好,并且这是独一无二属于你自己的。

当你真正明白了“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时”,后面我分享的一切才更加有意义。


02 一纸文凭不是唯一出路,个人品牌很重要


大四那年因为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家里资金链断裂,我被迫选择休学。这里并没有出现“留学生用辛苦打工挣来的钱拼凑学费完成学业“此类励志故事,因为当时的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思维方式上的巨大转变,即使自己有钱,也根本不想花在最后一年昂贵的学费上。

是什么让一个没有一纸文凭的年轻人海归回国后顺利找到500强的外企工作?

后来辞职前特地问了当时的老板,本以为是前面高GPA成绩单的功劳,不曾想老板说是我给她的第一印象,加上我可以说中英德三门语言,现在看来也就是初期个人品牌的力量。事实证明,在日后为自己的公司面试他人或是寻找团队合作人的时候,个人品牌甚至超过了我对于应聘者学历的重视度。


当然,不是说大学不重要,如果条件允许,大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经历的几年。尤其是在二十岁的年纪,大部分人是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那么这个时候大学为你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无论是在学术知识上的积累,还是社交人脉上的初识。

但是在以下两种客观事实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我认为人们不是一定要在二十岁的年纪去完成一个多高的学历文凭,你完全可以在特定的时间drop out:

  1. 当你已经有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而文凭在这个目标上不是必不可缺时(律师、医生等此类除外)。例如你想创业做生意,目标成为一位出色的企业家。经验之谈,商业上的一套你在大学里是几乎学不到的,最好的创业学校是社会。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实践中跌打滚爬,当取得了一定的积累后,有些会再次选择回到校园做进一步提升,那个时候你会更加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你不再是盲目的为了一纸文凭。

  2. 当现实条件不允许时,例如类似我自己的例子。后来的我非常庆幸自己的父母当时做出了理智的选择,没有试图借钱打苦情戏阻止我drop out。我听说过一些临时存在资金问题的家庭,父母为了让孩子完成学业,不惜到处借钱甚至借高利贷,这些看似出于爱的举动,换个角度看也是不理智的,很多家庭在这个时期就背负了一身的巨额债,而随着父母的年龄变大,很多时候偿还债务的能力在下降,此时孩子正是初入社会各方面需要学习提升的阶段,当他们承受着无形的经济压力时,会间接的影响到他们本该自我提升成长的阶段。


03 不用太在意外界对你的评论,

懂得取舍,让自己慢下来

曾经在大学时期我被别人说是很高冷的女生,有些不合群。因为我不爱聚会,常常在图书馆或是乐队排练房一泡就是一整天,旅行也都是独自一人。那时候曾试图让自己融入所谓的社交圈,后来发现很多无用社交让自己回到家中疲惫不堪,要在自己的洞穴里充电好一会儿。

我休学回国工作的初期,也是很介意别人指指点点的,甚至不会和亲戚朋友们聊起自己的状况,包括我在哪里上班,同时创业做几个项目,和什么人共事,就怕亲戚们觉得自己不靠谱。

后来我问自己,你现在做的这份工作,靠谱的干个十几年,肯定能爬到最高了,如同我当时的老板,金钱地位名利双收,这是你所追求的生活吗?可能这是大部分人看起来向往的生活,但我的gut告诉我,这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那何必为了活成外界向往的样子,而压制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


后来我就放下包袱了。因为我发现永远也解释不清楚,你这一刻在拼命做这个,下一刻可能就失败了,你要再重启。无论我们获得了多少内心价值感,吃瓜群众终究是吃瓜群众的那一套。我们已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努力收获了成长,而外界对我们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当中。

这让我想起丹妮·夏彼洛在她《still writing》一书中写到的:

我常常想起自己被问及是不是还在写书。 发问的人或是相识、陌生,或是我的粉丝、读者......我问过周围的人,发现每一位我认识的作家或艺术家或创业者都遇到过类似的提问。 没有哪一位投身创作的人可以逃此厄运。

因为介意遭受别人的指指点点,很多人放弃了放手一搏的机会。

好在我坚持下来了,无论是事业上的不按常规出牌,还是感情上对自己同志身份的认同。因为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和自己真正爱的人光明正大的在一起,收获的快感是无人能及的。

说到底,生活是你自己的。喜欢对你诸多评论的人,不过是从别人的不幸或万幸里找点平衡,他们根本不会去关心你究竟好不好,甚至有些人巴不得看到你倒下然后再顺便茶余饭后gossip一番。

所以从现实的角度,比较好的做法不过是顺其自然,让别人的看法自然的发生,然后自然的消失。不必对那些议论我们的人解释什么,更不用说服他们去理解。

仍然回到那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04 有理想的年轻人,

二十多岁不要轻易贷款买房,投资自己要趁早


现在大部分人刚刚工作甚至刚刚毕业就准备买房子,排除那些买房如同买衣服的土豪们,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是通过父母的扶持,加上额外贷款来实现买房的计划。

我遇到过很多很有想法的年轻人,就是因为买房子占用了大部分的流动资金而无力投资自己,这在我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阿里巴巴当年50万启动,如果马云用了这50万买房,估计不会有今天的业绩。


我后来觉得,人与人之间财富的差距,会不会用钱是一个关键。如果年纪轻轻的你有了一点钱,不要轻易去买房,也不要过度花费在高端社交上。例如很年轻的时候就去读个EMBA,花重金出入一些高层社交场合,以为能认识到大神,扩展自己的社会资源。殊不知,当自己还不具备一定能力的时候,即便你认识了很多大佬,即便你看似和他们成为了微信好友,时不时撩一下抒发敬仰,因为大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其实很难产生共鸣。你不了解别人的规则,也没有那个资本去玩,关键时刻别人也不会带着你玩。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感兴趣的可以阅读那篇(教年轻人追求财务自由其实是最大的骗局》。


所以,年轻人有点钱不要轻易玩弄资本游戏,尽量去投资自己吧,向内行走,向下扎根,在某个领域当自己的能力足够强的时候,金钱、人脉、资源会主动来找你。倘若有理想有激情,去创业吧,做到当机会找到你时,你刚好在那儿整装待发。

05 如果你刚开始创业,

首要保证现金流,活下来后,规划长远大局


我创业初期失败的项目大部分都死在现金流上。

例如至今印象仍然很深的一个项目,当时我想做一个同城的租赁网站平台,让人们将闲置在家里的物品动起来,例如你家有个除草机,放着也不天天用,他也不想买除草机,他可以找你租,小到个体老百姓的生活用品租赁,大到公司设备租赁,器材租赁等等,网站平台以收取小额提成和广告费为盈利模式。当时从新西兰二手交易网站TradeMe得来的灵感,给网站取名叫RentMe。团队设想的特别长远,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用户粘性跟紧,稳赚。但平台搭建起来后,没有现金流,网站服务器要付费,团队要养,营销推广更是开销大头,很快我们就没钱了。同样的错误发生了几次,lesson learned。这让我意识到,做创业公司就像把你独自一人丢在原始森林里,这时候你根本顾不上宏图大志,解决温饱生存才是当务之急。

不过并不是你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你就能作出好产品的。后来的一个项目又让我意识到,当你拥有了稳定的现金流时,如果疏忽于长远的规划,你不过像是在做一个小小的零售产品。我在奥克兰参与的一个众包快递创业项目——urban sherpa,类似于国内的闪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项目初期进展非常顺利,第一轮融了七十五万纽币,虽然初期的接单都是餐厅的外卖单,但至少每天保持几千刀的稳定现金流。但项目经营一年下来,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没有突破,计划的各个城市launch也只实现了三个,原本是一个互联网众包快递app,理念是解决同城内人们最后一小时的派送需求,做到后来更像是一个小小的送餐平台。归根结底,城市人口密集度低,客户粘性不够,这些都是长远角度上的弊端,一旦uber eat入驻,最好的结局只可能贱卖。



06 专业的心理咨询有必要,

投资自我成长的过程


国内似乎在心理学领域知识的教育普及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很多成年人一听到心理咨询,仍然会认为“我心理很健康没有问题,为什么要接受心理咨询“。其实不然,这是大家对心理咨询这一行业的一个错误的诠释与偏见。

很多人似乎都觉得,心理健康的人和患精神抑郁疾病的人有本质的区别。我的咨询师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而更像是我们所有人都处在一个渐变的光谱上:每个人都会有状态不错、或是状态低迷的时候,接受心理咨询师的辅导,不是一定非得等到濒临崩溃死亡线,反而更多的,它是一种勇敢的象征,而非怯懦,是你追求成长的契机。


我接受第一位咨询师的辅导前,也存在一定的疑问,“花费的钱值得吗”,“人的情感如此复杂,两个当事人都理不清的思绪,第三个人真的可以疏通吗”,诸如此类的疑问,这种疑问更多的是对这个行业的不了解,从而产生的质疑。或是有些人会因为骄傲的虚荣心作祟,认为独自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是一件颇有优越感的事,从而抗拒寻求帮助。但现实情况是,我们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知道何时该寻求专业的支持,是一种力量和智慧。


事实证明,心理咨询是一个帮助人们认识自我,面对自我,接纳自我,成长自我的过程。后来的我将接受咨询辅导的开销列入每年固定开销,也就是说我和咨询师达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对比将钱花在很多不必要的吃喝玩乐及长年堆积在家里的多余物品上,我仍然选择投资自己。这也是当初开启这个公众号的初衷之一,希望能够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所学的成长分享出去,或多或少能帮助到内心同样有困惑的人们,分享即感恩。

07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彼此成长

每一次危机,都是成长的契机


经营一段感情就像雪山攀岩,两个人在山脚相遇,擦出爱情的火花,约好一起登上顶峰。前行的路上,你心疼对方累,于是你自以为接过她身上的包袱就能一起很快到达山顶,殊不知对方可能更想要慢慢的欣赏沿途的风景,两人爬山的速度也不会一致,有时候你慢了,有时候她累了,有时候你加速了,有时候对方可能根本不想登顶。


很多二十岁出头的人,包括曾经的我自己,会天真的认为,爱她/他,就让她无压力无顾虑的去做她想做的事,不用做不想做的。殊不知,这只是在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去爱对方,这种方式并不是绝对好的。

很多中国人有一个通病,就是自以为“我养你”是多么伟大的一句话。我相信每一个曾经说出“我养你”这句话的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多半办了坏事。说“我养你”的背后除了真诚的爱,多少存在着一份对对方会和自己并肩作战共同进步的信任,同时也多少希望得到对方在生活上关爱的回报。很多时候,接受的另一方并不会首先直接拒绝这样的相处模式,并且如果接受方给到了后者那两个需求,1、共同进步 2、回报以生活上的关爱,这种模式是可持续下去的;而当后者的两个需求缺失了任何一个,感情的天平最终都会失衡。


但其实无论是感情或是事业上出现的种种危机,换个角度看,都是加深认识自己的好时机。我的咨询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人受益匪浅,她说,危机来临不是坏事,相反,这正是成长的好时机,它说明我们每个人都仍然有成长的空间。危机是让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相暴露的机会,它把所有妨碍我们收获内心真正追求的幸福的东西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听完这句话,我开始慢慢的感恩生活中每一次争吵与矛盾的激发、每一次困境,因为我知道这是自己成长的时刻。


08 趁年轻,多看看世界,才有资格选择

如果你问我,最感谢家人什么,我最感谢家人的,是他们赋予我的眼界,无论是童年带着我周游列国,还是成年后放手给我看世界的自由。

一个朋友和我说,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情,就是去纽约读了几年大学,又去巴黎生活了几年,而现在最终定居在国内,是自己内心真正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逆来顺受。

哪怕在国外的日子过的很辛苦,国际大都市的包容度和多样性,带给你多样化的价值观,它告诉你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我问她,纽约和巴黎哪里最吸引你,让你如此深受影响?

她说,可能不是这两个城市本身,而是我们每个人年轻时候居住过的地方。


我大概理解了,就像德国于我。两年前我曾和伴侣一起回到德国,重访我之前住过的房子,每天吃饭的餐厅,等过车的站台,不禁感慨,原来这么多年,它一直都跟着我。包括后来生活的奥克兰,年轻时候居住过的城市,它们的气质悄无声息的流淌在我们的身体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改变我们。


我认识一对德国夫妇,二十几岁的时候奔波于中国、尼泊尔、德国、瑞士,美国,走访当地进行拍摄。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他们选择在中国云南定居,如今养育了两个孩子,生活惬意平和。

海明威曾经说过:“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如果你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见过天地之美,见过众生之苦,那么之后的你更容易安然接受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与磨难,去享受生活赐予你独一无二的礼物,活出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模样。


09 人生是存在均值回归的,

越早开始认识自己越好


这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驱动力,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的gut。

除去在德国自由玩耍的童年,以及组乐队、画校服、早恋、翘课这些十几年后都不起眼的事情,我的成长经历其实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中国好学生成长经历。初中高中考的都是最好的学校,大学能拿A绝不允许自己拿B,本科作为德文专业里唯一一个亚裔学生,以年级第一的成绩前往德国交换。我曾就读的高中是国内属一属二的名校,以至于自己的校友圈子里至今不是投行,就是四大,或是顶尖时尚界达人。大家仿佛被洗脑似的有着一个固定思维模式,例如大部分人毕业以后,起初,父母是达官显贵的去接手家族生意,常青藤毕业的去顶尖投行,清华北大毕业的去知名券商,大专技校毕业的去某个不知名公司领一个月三千的薪水,完全符合世人约定俗成的成功标准,这一切看起来如此的顺理成章。走在这条路上的我,直到大四那一年的人生低谷降临之前,都一直认为社会的金字塔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筛选而成的。


不过到了二十五六的年纪,身边人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变化了。有些在校时成绩优秀的、毕业后也顺应着期望去了投行拼命的,慢慢的受不了了离开了这个行业;有些成绩平平但学生时代就特别爱折腾的,创业了并且小有成就;有些接手家族生意的经营到倒闭;有些曾经毫无背景的,在踏踏实实工作之余经营着自己的爱好逐渐成为了小有名气的音乐人、作家、自媒体大亨。包括我自己,也在国内创业公司初具规模的时候,毅然选择退出团队前线,回到新西兰重新开辟新的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内心真正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和爱的人相互成就的简单生活。

所以我非常认真的探究过,究竟是什么,让一些学生时代看似特别优秀的人,后来不再处于金字塔顶尖了;又是什么,让曾经不那么出类拔萃的人,后来做出了看似不凡的事情?之前写过相关探讨文章,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他们之所以在金字塔顶尖,都有一个共性》。


答案是,你内心渴望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是你的gut。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这里不存在黑白好坏高贵贫贱,无论是平淡的生活还是拼搏的一生,只要是你内心真正追求的,能让你获得平和的,就是值得被祝福的。因为即便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一份高薪的工作,拥有了受人仰慕的职位,如果你追求的不是野心勃勃的人生,你早晚会想要离开这个位子;即使你最初赶上了互联网创业的热潮,即使你看似小有成就活成了很多人眼里想要的样子,如果你最热爱的是艺术,早晚有一天,你会因为热爱而驱动自己创作,最终实现转行。

去年的某一天,我坐在家门口使命湾的海滩,看着海边的孩子追跑打闹,旁边三五个穿着bikini躺着看书的洋妞,身后走来几个吃着冰淇淋的中国游客,夕阳落下来整个天都是粉红色的,那一瞬间,新西兰那种悠闲的生活调调仿佛一遍遍击打在我心上,我觉得自己就像个老年人,每天在这个有山有海的地方,陪着小猫、做做饭、弹弹琴、和朋友打打球、看看银河。

我想很多海外移民的朋友都有过类似的感觉,这些地方就像是个巨大的养老院,与世无争,和北京上海纽约巴黎伦敦香港形成鲜明的对比。很多中国人奋斗了一辈子就是希望获得这样的生活。

但在那个粉红色的奥克兰的傍晚,我特别想要离开,我才三十岁,还想做很多很多事情,和相爱的人再多折腾折腾自己,我不想静止。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清楚的认识自己——我想成为怎样的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学校是没有这门课程教授的。社会变相的逼迫我们通过复制所谓成功的道路来完成价值实现,而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在驱动力,你的gut feeling,才是决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这些最终会决定你愿意为什么奋斗,在重大选择的面前,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你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内心会达到真正平和。而这些问题不会立刻就有答案,并且可能也在不断的变化,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你可能会不认识自己,然后反复又重新认识自己,所以如果你越早开始认识自己,你对断舍离的分辨力就会越高,你所付出的沉没成本就会越低。

以上都是经历,都是宝藏,但不是建议,不喜欢给建议,我喜欢分享,分享于我而言即是感恩,而这些分享如果能对你有些许启发,那就是给我最好的生日回馈了。


感谢母亲大人在三十年前带我来到这个精彩的世界。收到一句朋友的生日祝福觉得写的特别好:愿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忘初心,往后余生一直追随自己的内心,用力的笑。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