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舒适感|源头|答案


接着上一篇没有回答完读者提的第二个问题:“你在之前一篇文章里写过,当别人让我们产生不舒适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难道不会间接默许了别人对我们的伤害?”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前半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对方做了一些事或说了一些话让你不舒服,2、你也说不上来怎么,就是不大喜欢这个人。

而这个问题的后半句,我认为与前半句不能构成直接联系,因为别人是否能够伤害到我们,权利在我们自己手上。伤害我们的不是别人的话语,是我们内心对话语的感受。


我们生活中肯定或多或少遇到过,因为某件事或别人的某句话,让我们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而同一件事或同一句话,换到另外的人那里,可能就不会有不舒适感。如果我说“你的不舒适感,与别人无关,只与你自己有关”,你可能会不理解不认同。这个观点与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平等的根源,世上本没有弱势群体》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将一切的根源指回自己身上。


其实这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读过一本心理学的书,书名不记得了,书里有一段大概讲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热键,这个热键就像一个充电电池,存储着我们没有解开的心结,堆积着我们的仇恨、伤痛、脆弱和不安全感。这些都是我们的弱点,是由我们的底层品性以及小时候的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虽然储存在我们热键中的记忆会随着我们年龄长大变得越来越模糊,但当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个事勾起了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的记忆时,其所引起的反映是超乎理性的,是会像山泉爆发一样奔流而出的。”


所以,我们之所以会感到不舒服,其实是那些我们没有打开的心结,没有去修复的创伤,以及还没被我们自己接纳的某些内在品性,并不是当下的某件事或谁说的某句话。


心理学中还有另一个观点:你和一个人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冲突,但你就是不大喜欢那个人,其实是因为你自己身上有和他相似的特质。而你在潜意识里认为那是“不好”的特质,但要自己承认自己“不好”太痛苦了,所以你就把这种“不好”的特质投射在别人身上。与此同时,认为别人是“不好”的,这并不难,又能给自己带来内在优越感。


而我们往往是当局者迷,看别人则看的特别“清楚”。

让我第一次引发这样思考的,是好多年前和同事的一次对话。我和同事A提到另一位同事B在项目中表现很好,没想到A却和我说:“你难道不觉得她用力过猛吗,从不提别人给她的帮助,一心只想把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去坐更高的位子。”而我很惊讶,因为B并没有让我有这样的感受,在我看来,B的确对项目的贡献很大。反而后来在几次做项目时,A表现的更像她自己不满B时的样子。所以我就想,是不是我们在看不惯别人有什么“习性”时,这其实也是自己的“习性”?于是我也开始内观,当我有类似感受的时候,我就会反观自己,是不是其实自己也有这样的习性,然后去接纳它。


还有一种情况会让人莫名产生不舒适感,是这个人身上有的特质我们没有,但却希望自己有。例如,表面上富二代炫富让人们不舒服,实际上可能是羡慕他们的家庭背景;表面上看不惯一个人高冷不合群,实际上可能是羡慕他们自由做自己,等等。 我看过一个报道,关于测试男性恐同性恋的研究实验。实验发现,在观看男同性恋的色情片时,那些在问卷调查中填写“非常反感同性恋”的受试者,性兴奋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受试者。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们极端反感的对象,往往在他们潜意识里有极大的需求。


理论上来说,当我们与过往完全和解了,并且接纳了自己的全部品性时,就不会再遇到让我们不舒服的人事物了。当然这个对于我们凡人来说,是一生的功课。


我是一个在感受上比较欠乏的人,这样的劣势在于容易给人冷漠的感觉,有时候顾虑不到他人的感受和心思;优势则在于比较少遇到让我不舒服的人事物,因为感受慢半拍,回想起来,的确一般人比较难渡过的坎儿,在我这里好像杀伤力就减到很低。尽管如此,仍然遇到过让我不太舒服的时候。通常我会选择先自己呆着,然后内观,既然已经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不如从中收获更多一些,因为这往往是认识自己的一个切入口,去深入了解自己,产生这样感受的根源在哪里,是曾经过往的哪一段经历,或是自己身上的哪一个品性没有被自己接纳,从而以后有同样情况发生时,自己不再会受到影响。


今天一个朋友和我发微信,聊到一些关于成长的话题,我分享了近几年的一个体会,以前会觉得超越自己是需要跳出舒适区,哪里越不舒服就越磨练哪里,但其实少了内观这个最重要的步骤。这几年体会到内观的力量,觉得超越自己其实是内观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去发现不舒适的源头,因为这个源头只会是来源于我们自己内在,当我们找到了内在源头,解开了源头的结,才是真正超越自己了,而之后我们选择去不去做舒适区以外的事,那只是我们的选择,不再是因为“这让我不舒服”,仅仅是因为“我不想把时间用在这个上面”。我们不需要一定去做,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不做,即便选择去做,你会发现,曾经的不舒适感,好像也不存在了。


所以回到最开头这位读者的问题,当我们在自身找到问题源头所在,并解开那里的结时,我们也就从外界重新夺回了原本就应该被自己握在手里的权利——伤害我们的权利,你会发现对方的所作所为、所说的话语,已经对你产生不了任何情绪上的波动,又谈何伤害呢。


最后,当然不排除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些不那么善意的行为,我也遇到过,怎么办。我的切身体会是:“爱”是最好的答案。因为有爱,所以选择原谅。但原谅不代表默许和妥协。原谅最核心的意义其实不是善待他人,而是善待自己。选择原谅,第一步需要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尝试去理解对方这样做的原因,其实对方是有未曾被修复的创伤、童年未解的心结,那么即便对方的行为不是那么善意的,甚至是触碰到你底线的,或是伤害了你的,这件事也好像变得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你甚至会觉得对方也是可怜的,你甚至可能会有一丝心疼。


还有一种冥想,叫慈心冥想,就是在冥想的时候,心里默默的把美好的祝福送给那个曾经伤害你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慢慢的用积极的、温暖的感受替代原来的负面感受。虽然我没经历过,但听说是有用的。


但归根结底,原谅不代表默许和妥协。我们可以选择原谅,同样也可以选择让对方在你的人生剧本里扮演怎样的角色,有怎样的戏份。而我们内在爱的品性是永恒伴随我们的。


写到这里,再回头读上一篇文章《对人和对事》,其实有些相辅相成。特别感谢这位读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提出来,上一篇可能更侧重于工作,这一篇更偏向于生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