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平等的根源,世上本没有弱势群体


这篇文章一部分节选自一场慈善演讲上我所演讲的内容,一部分节选自针对一个同志平台的采访回复。因为两篇内容有相呼应的地方,所以我将它们整理在一起融合成这篇新的文章。文章有点长,5588字,如果静不下心,建议不要读。

慈善演讲的主办方分别邀请了出生于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来自不同职业领域的四位女性,演讲的主题是《作为xx后的女性,我眼中女性的未来》,他们希望我代表80年代出生的女性。入场观众是当地外企的职员和高管,当日所有收入物资均用于资助指定希望小学的女学生。


其实与女性这一话题有关的分享我参与过一些,到后来就没有很积极再参与。我在思考,我们花时间准备内容,经历几小时车程甚至飞行赶过去,可能最终自我精神上的收获不成比例,自己又是个不喜喧嚣的人,况且,听的人真的能懂字面背后的真正含义吗?这个社会开始一直把女性单独拎出来讲,就像人们不断把性少数群体分类出来谈一样,包括女性自己,包括性少数群体自己,这本身何尝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特殊对待。活动的合作方是我的合伙人创办的慈善基金会,也是她推荐我出席的,我们沟通后,决定多给小朋友们捐点儿物资吧。


活动开始前,主办方让专业摄影师为每一位嘉宾都拍摄了一组名为“我”的照片。十年前曾经兼职做过平面模特,后来反倒成了镜头后面拿相机的人。镜头擅长捕捉人们的每一丝细微神态。如今再次站在镜头前,我和爱人开玩笑说,“以前的模特眼神还没丢哦”。拍完后我看了下镜头里的自己,这十年的一朝一夕,对自己算是满意。

我出生那年挤进了八零后的尾巴,不久前刚刚满三十。如果时间退回到十年前,在我二十岁时,想象三十岁的未来是个什么样子?那时候我会在哪儿,已经登上珠峰了吗,会不会想要孩子呢,我可能会和女人结婚吧,两个女人怎么要孩子呢。二十岁那年是我正式向家人出柜的那一年,我第一次想到了万一想要孩子怎么办。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出柜这个词,当时也不知道人们称之为出柜,只是单纯把自己认为有必要和父母分享的事和他们说。我和父母的关系更像亲情和友情相融合,平等安全,无话不谈,以至于生活中自然而然会和他们分享很多想法与选择,和父母聊的多过与朋友聊的,包括在伴侣的选择上,正因为这样的相处模式,我也不太有很多顾虑。


我第一次深入思考男性与女性,差不多是十六七岁的时候。那时候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平面模特,一度险些患上厌食症,那是一段我不常和别人提起的日子,我在国外的高中同学只是对那个瘦到只有70多斤的中国女生印象尤深。那时刚刚出国留学,国外的课业非常轻松,多出来很多时间,于是身兼数职,除了在餐厅打工之外,由于外型条件好,还业余帮杂志拍摄平面,经纪人对模特们的身材管控超乎常人的严格。家里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也并非需要自己那么拮据。我去拍平面的原因,现在想起来觉得特别可爱,当时开始察觉到自己可能是更喜欢女人的,于是想早点自立出来赚多点钱,想着要顶上半个男人用了,两个女人在一起,一定很不容易吧,要更努力才行啊。

那是我第一次开始深入思考男性与女性,带着一些社会上的刻板价值观。


这十年间遇见非常多不一样的人事物,感受到这个世界因为多元所以才更加有意思,透过他们从而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我拍摄过很多场婚礼,有一场印象尤为深刻:经典环节,新娘的父亲挽着女儿,新郎的母亲挽着儿子,双方共同走过红毯至神父前,双方家长同时放下子女的手后,新娘新郎牵起彼此的手,交换誓言与戒指。这样的安排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和新娘聊天时候提到这个细节,她说,是啊,以往传统的婚礼都是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交付给新郎,好像是监护人换手一样,女人被交给了男人照顾,新郎从此背负重任。这种观念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女性弱势性别的确认。为什么女性需要男性保护?因为女性是弱势群体,好像缺乏为自己人生负责的能力一样。而在婚姻关系中潜移默化确认女性弱势地位的,恰恰是女性自己,包括女方的父母。


后来我会想,包括以前也写过类似观点的文章,女性是不是应该自己首先思考一下,是否我们在呼吁性别平等的同时,本身又享受着作为弱势群体的一些特殊对待,而这归根结底恐怕要追溯到女性内心对自我的认知。当我们在指责男权社会时,当我们质问男性缺席了父亲的位子时,当我们抱怨职场潜规则时,我们女性自身是不是做了不自觉中的推手。感情结束时大多数被要求给予补偿的仍然是男性,多数人仍然认为婚房需要由男方提供,男性在经济上付出多过女性似乎仍然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当出现“女总裁”,“女总统”,“女导演” 等等这样带女性前缀的角色时,大家会觉得很厉害,而同样的角色如果由男性扮演,大家则觉得没什么。正如当下会出现很多以女性单独为主题命名的话题讲座一样。


这些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对待,弱者心态。两性相处,谁强谁弱,本质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观念和行为定义的。而如果女性自身不改变内在的认知,倘若真存在男女不平等,压垮我们女性的绝对不是男人的强势,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软弱。


换而言之,无论是异性恋中的“男”和“女”,或是同性恋中的t和p,0和1,等等诸如此类的分类,本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词汇。


我在一个同志平台上接受过一篇采访,当时写了一句话受到了很多人私下的转发和留言。我说,我相信这个世界再往下发展,性别的人为边界会慢慢的被淡化。阴阳同体,如同世界本为一体。没有所谓女人应该的样子,男人应该的样子,只有自己喜欢自己的样子。

被问过很多的一个问题:是怎么确定自己喜欢女孩子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具体细节不占用这里的时间说。现在回想起来,我其实既可以喜欢男人,也可以喜欢女人,相对而言对女人有更强的心跳感和性欲,所以后来一直选择与女人一起生活。我觉得就是喜欢上一个人而已,无关性别,爱的就是这个人而已,恰巧他是个男的,或者恰巧她是个女的,或者恰巧他是个trans,都是可能的。


很多人一提到同性恋,就会抛出关于t或p的问题,我也被问过很多次。这是一个我不太喜欢反复被问的问题。我个人不会去分这些,我是一个女人,我是一个人,我是我。曾经有个拉拉非常主观意识的对我说,“你是个t”,我说“我不是t啊”,她说“不不不你就是”,我无意再和她多费口舌,心想,whatever。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过都是自己的内心而已。


刚和爱人在一起的时候,我长发,她短发,被一些人分类成她t、我p。后来她留了长发,我编了脏辫儿,听说我俩的属性又被人反了过来。我也和她探讨过这个问题。然而对我们而言,我们不存在一个属性和类别,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一样的状态和尝试,我们都做自己喜欢自己的样子。

一位同志朋友曾经和我诉苦,他说在穿着上总是很纠结,觉得会被别人评判。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作为一个外人,我能帮他的很有限,我只能做好自己。我喜欢自己长头发,也会尝试不同的造型,我化妆,也会素面朝天,穿比基尼,虽然没有胸,买高跟鞋,虽然不太会走,这些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和舒适,和属性类别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我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样子。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选择和女人生活之前,我交过男朋友。回想起初恋男友,我至今还是很喜欢他,我和爱人说过,即便这个男人现在都为人父了,和他说话的时候,我仍然是当初那种喜欢的感觉没变过,这就是真的喜欢了。


同样对现在的爱人,就是爱她这个人而已,虽然我们各自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她喜欢的衣服我有时候觉得好难看(ops),我喜欢的颜色她也会鄙视我(wt),有时候我觉得她这样穿好看,但她不觉得,有时候她觉得我这个发型好,我也不认同,但这不会影响到我们彼此相爱。我们在一起也会经历大大小小的争吵、磨合、心里想要杀死对方一万遍,甚至分开,剧情和男女情侣没有任何区别。我认识的男男,女女,男变女,女变男,等等,大都一样,我其实从来没有切身体会过我是少数群体,也从来没有这么认知过自己,因为我觉得大家都是人而已,我没有觉得我和其他人不一样。这与我对女性话题的看法是一致的,我认为首先是自我认知的事情。可能有些人会说是出生的环境比较幸运罢了,嗯,也许。我尊重不同的声音。


我相信这个世界再往下发展,性别的人为边界会慢慢的被淡化。没有所谓女人应该的样子,男人应该的样子,只有自己喜欢自己的样子。


Youtube有一段视频点击率很高,内容是要求人们“像女孩一样奔跑”。于是大人们无论男女,都跑出了娇弱扭捏的样子。

然而当同样的问题抛给小女孩,她们每一个都只顾用力的奔跑。

节目组问了其中一个女孩,“当我说像女孩一样奔跑时,你想到了什么?”


女孩回答:“就拼命跑啊!”

女性为阴,男性为阳。于是人们常常把敏感、细腻、温柔等阴柔气质归于女人,把豪放、狂野、坚韧等阳刚之气归于男性。然而这些不过又是人类自己给文字赋予的解读而已。女人也可以是阳刚的,男人也可以是阴柔的,只要自己舒服,都不失为美。


第一个女朋友曾经因为我的外表很女性化,而担心我喜欢她不是认真的,估计我还是会选择男人,从而没有安全感。我当时和她说,我喜欢自己女性的身体,女性的外表,就像我喜欢你女性的身体和外表一样,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优势,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为什么要丢弃呢。我和她跨国恋不到两年分手了。后来她尝试交了一个男朋友,再后来见到她的时候,她说她确定自己还是喜欢男人,但我是唯一那个例外,就只是喜欢我这个人,这种感觉至今没有变过,而恰巧我是个女人罢了。再见到她的时候,我们都比原来成长了很多,我知道她已经特别强大了,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发自内心的为她骄傲和高兴。


出柜的这十年间,身边其实没什么同志朋友,一是因为自己平时不太爱社交,但更主要的可能是我更看重灵魂同频,而不是用属性分类。直到2018年因为和爱人出现了一段瓶颈期,当下都没有能力共同度过难关的我们选择了暂时分开。于是多出了一些时间,做一些以前没尝试过的事,那时正好在给纪录片寻找题材,认识了一些同志伙伴,拍摄记录他们的日常故事,然后结识了一群拉拉,创办了一个当地的LGBT组织,最初只是方便有需要故事分享的小伙伴能够联系到我,收集素材,没想到后来一步步在大家的共同作用下也发展成了一个NPO。


我不擅群居,所以通常对于集体,我给自己的使命最多就只是平台创办和搭建,再多的就是精神支持。感恩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总是能遇到一群多才多艺的小伙伴陆续参与,并将后续管理发展下去,让我总是得以不负责任的退回巢穴继续安静的独居生活。

凡是你所拥有的,一定是你足够想而吸引来的。


虽然后来没有再参与很多同志组织的活动,但确是逐渐感受到身边一些同志朋友的变化,有些之前没有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的,慢慢开始实现自我认同;有些言语和行为相互矛盾的内心也开始有所成长;有非常需要被看见的人慢慢的在看见自己;也有些在提倡多元文化的公司各自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提拔,当然也有找到了心仪的另一半的,等等。这些都是我和身边的人感受到的,特别开心特别好的事。

回想起来,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很可贵的。我们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帮助自己更加认识自己。十年前我有一个执念,希望帮助很多人,尤其是女性,自认为在做善事,后来我只想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做的一切事情只有并且仅有两个前提,一是不害人,二是自我实现。

这十年工作和生活中,我有缘认识了很多很多的女性,有时候收到一些素不相识的人来信留言,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在这么用力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每次想到这一点,就会很感动。我也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我并没有做什么,也许很多看似在助人的事,那也一定是乐己在先,至于是不是助人了,我不清楚,也不是我说了算啊。


回到今天的主题,《作为80后的女性,我眼中女性的未来》。其实我不认为自己能代表大部分80后,因为我切身体会到80末尾和80开端在自我认知和接纳上,已经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觉得每一代女性都有她们各自的功课和使命。我们这一代已经是幸运的,而90后、00后又是更不一样的。我有时候会和爱人家人感慨,现在的90后、00后一个比一个优秀啊,太棒了。


常常有人和我说,想做些事情,出一份自己的力,问我有什么想法。我都会说,我们真正把自己做好了,把自己的内在探索明白了,一切就会好起来。最怕是自己还没有做好自己,还没有弄明白自己,就急着去被看见,去为别人做些什么。


你看到的世界,实际上是你内心的投射。其实伤害你的不是别人的话语,而是你内心对话语的感受。歧视和平等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内心不够强大,再平等的相处模式也无法让你感受强弱平等;如果你的内心缺乏对自己的认可和相信,再善意的对待也无法让你感受到被给予足够尊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其实无论是性别平等,还是性少数平权,最终是我们自身成长的成果。


最后,说一个很暖心的小故事。

有一天,我朋友和她的小女儿一起画画。小女儿画了一个女孩在太阳下唱歌,然后说:“妈妈你看,这个是我,太阳都觉得我唱歌好听呢。”

然后她又画了几朵云,把太阳挡住了,我朋友看见了,就说:“云朵把太阳挡住了,是不是太阳就不想听你唱歌了呢?”

小女儿说:“不是呀,因为云朵也想听我唱呀,云朵也觉得我唱歌好听。”


我朋友说,当时她就惊讶到了,因为这是她思维方式里没有的东西,女儿对自己的接纳,对世界的相信,她们完全不需要上一代人成长里那么挣扎的一番过程。就像我们也不用经历很多老一辈甚至更久以前人们所经历过的斗争一样。


想到这里,我就有一种很喜悦的心情。我们的未来,包括未来的下一代,使命会又不一样。当我们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功课、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根本无需再做其他,无论你是谁,你就是会看见这个世界是在越来越好的。


如果你是一盏明灯,你就不会恐惧黑暗。你也不会在黑暗中不被看见,因为你强大的自我存在本身就是世界的光。



bottom of page